第54期 交通“微循环”畅通城市“大动脉”

优控黑板报

图1 城市路口 城市路口

城市的主干道和次支干道就像人体的大动脉和微血管,打通微循环可以大大缓解主干道的交通压力,是破解城市拥堵的一把钥匙。关于交通微循环这一管理模式,近年来,国内已有不少实行成功的例子。下面以某市一个路口的交通优化案例分析交通微循环的巨大威力吧。

【小区概况】

某市对4个小区实施交通微循环管理,4个小区的人流、车流、物流密集,停车位少,道路较窄,且基本路网格局已定,受沿路开发模式的影响,大规模道路拓宽改造的空间较小。

【存在问题】
1.小区内乱停放现象严重,车主停车难;
2.狭窄道路允许双向行驶,车辆进出小区难;
3.支路利用率不高。

图2 交通微循环方案交通微循环方案

【微循环方案】
1.划停车泊位:通过设立交通微循环,区内新增停车泊位130个,旧车位重划572个;
2.设置单行线:小区道路狭窄,设置单行线,一侧让居民停车,空出的道路又能正常行车;
3.合理调整交通控制方式:交通红绿信号灯控制方式按照400米&600米进行布置,对介入主干道上的支路进行右进右出的交通控制,并在支路上设置减速丘,达到交通流明确的交通通行权和优先权;
4.完善交通设施和监控设施:增设交通护栏、标志标线,电子警察以及限速交通组织;在交通微循环区域内,司机们也要遵守交通规则,出现逆行等违法交通行为照样会吃罚单。

图3 微循环方案微循环方案

【管理效果】
1.乱停放现象减少了;
2.在单行线的作用下,原本狭窄的小区道路变得干净整洁;
3.小区内交通更加有序顺畅;
4.缓解邻近主干道交通压力。

图4 管理效果管理效果

忽视次干道、支路的微循环功能,会使大量交通流量汇集至城市主干道,造成次干道支路无法发挥其通达功能,就会降低整体的交通运行效率。而合理运用交通微循环管理,则能帮助打通城市交通大动脉,让城市交通活起来!


交通微循环到底是何方神圣?

图5 交通微循环交通微循环

交通微循环的概念的第一次出现是在《200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出的,目前暂未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概念。但通过总结以往案例,也是能整理出来的。来来来,和小编一起理一理思路。

医学上的微循环是指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如果将城市交通系统比作人体系统的话,支路和次干道就相当于人体毛细血管,承载着连通动脉与静脉的作用,是城市交通的微循环。

图6 医学微循环与城市交通微循环比较

【设计理念】

微循环的设计理念,就是保障小区居民出入和经过小区的车辆的交通安全和畅通。如果每辆车都能按照设计规范行车和停车,就能达到理想状态。在应对早晚高峰、消防、急救、抢修等应急情况时,微循环更能彰显其积极的意义。

【系统特点】
1.生活性:从国内外拥有较为完善的交通微循环系统的城市来看,组成城市微循环的道路主要为居住区或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内部及周边的道路,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交通性:这些道路系统均为开放式道路系统即不会形成断头路,不会有围墙、栅栏等物理隔离设施,能够为通过性车辆提供交通服务。
3.路网密度高:微循环系统与干道系统相比,具有更高的路网密度和更长的道路。

【主要作用】

交通微循环的主要作用包括:增强次干道、支路的利用率,改善交通环境、缓解主干道的交通压力,提升干道服务水平,减缓拥堵。

【管理措施】

总的来说,交通微循环的管理措施一般有:
在小区内实施停车大封闭管理;
实施街巷单向通行;
适度拓宽改造街巷;
完善交通标志标线等设施;
通过规范划分泊车位置来增设停车位,或者还会规范停车收费。


设置交通微循环需要考虑哪些条件?
图7 堵车(网络图片)堵车(网络图片)

大城市中心区人流、车流、物流密集,干道交通压力大。由于中心区土地资源紧缺,不方便大兴道路建设,此时适合组织交通微循环。但并不是所有的支路都适合改造为交通微循环道路的。比如具有历史意义的古迹和人流量很大的商业密集区,因为这些支路很有可能因为微循环的改建而遭到破坏或者造成人车争道的后果。

那么交通微循环的设置需要考虑哪些条件呢?有研究人员列了一堆看不懂的公式来分析微循环设置的路网条件和交通条件。不急,咱先把认识的字儿放出来。

图8 设置交通微循环需考虑的条件

交通微循环系统设置需考虑的条件:
1.路网条件:包括交通微循环系统的道路等级、道路间距、支路网密度;
a.道路等级:适宜在次干道和支路上设置。
b.道路间距:从居民出行距离的主干路间距、交通信号系统控制效益的主次干路间距、汽车废气排放影响的支路间距三方面考虑,结合研究数据,实施交通微循环系统的合理主干路间距为530~600m,合理支路间距为150m;
c.支路网密度:交通微循环系统需要合理的支路网密度,它是实现交通微循环通畅的前提。而影响城市支路网密度的因素包括居民出行时间、支路建设成本、公交线网密度、城市路网整体布局等。

2.交通条件:包括交通微循环系统的交通组成、交通分布、交通控制;
a.交通组成:以机动车中的小型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为宜;
b.交通分布:应在干道拥堵路段周边有足够大支路网密度的区域上设置,以便发挥对主干道的疏导作用;
c.交通控制:配合相应的交通管理与组织措施效果更佳,如做好干道与微循环道路的衔接、规范行人和机动车的交通行为、实施必要的交通管制等等。

总的来说,在设置交通微循环系统要弄明白几件事儿:主干道路间距、支路间距、支路网密度是否合适;需了解城市的交通分布特点,注意交通微循环的交通组成应是行人、小型车和非机动车,还要考虑在微循环系统中配以相应的交通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