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导读
点评专家:邓艺峰(内江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秩序大队)
案例来源:内江交管优化中心
关键词:潮汐交通、交织冲突、尾车冲突、交通组织优化、信号协调优化
汉安大道与兰桂大道交叉口为内江新城进出城的必经通道,承担着大量的通勤交通,早晚高峰西进口排队长度较长。本方案通过挖掘辅道潜力、压缩进口道宽度、设置绿波、优化信号配时等多项举措,极大提高路口通行能力。本方案中诱导右转车辆提前进入辅道的方式相当于进行了进口道拓宽,对于设置有辅道的城市道路是一个较好的优化方法,值得推广。
概况
内江市区空间布局呈现以东兴区为核心的一中心多组团形态,存在路网密度低、级配结构不合理(缺乏支路)、路网布局形态不合理等问题,导致组团间交通瓶颈、断头路较多,同时沱江穿城而过将市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北向贯通性路网不足,通达性较差。
汉安大道与兰桂大道交叉口位于城市核心区西端,是汉安大道与兰桂大道两条城市主干道的交通转换节点,周边业态复杂、商住集中,交通吸引点繁多,紧邻万达广场、龙湾半岛、内江会展中心等大型商业活动中心;500米半径内集中了近20个住宅小区,同时学校、医院、市场等配套建设较为成熟,区域路网及主次干道既承担通过性交通功能,也符合生活性(到发性)交通特征,路网以各功能区为中心的向心交通、潮汐交通现象较为突出。
存在问题
主要拥堵问题体现为晚高峰期间大量车流由经开区、高速路口经新坝大桥短时间集中至该交叉口西进口,最长排队长度超660米,平均排队次数5-6次,平均延误时间超过30分钟。经调研分析,导致拥堵发生的原因主要为如下三方面:
1.职住分离,潮汐现象明显
汉安大道与兰桂大道交叉口连接的东兴片区、谢家河片区、邓家坝片区、经开区、高新片区等各片区用地功能单一,导致职住分离片区间潮汐交通明显。
2.车道功能划分不合理,通行效率低
(1)直右混合车道,通行效率低
汉安大道与兰桂大道交叉口西进口最右侧车道为直行、右转混合车道,经调研发现该交叉口右转车流量达678pcu/h,因直右混合车道导致直行车阻挡右转车通行,增加整体车辆排队长度。
(2)南出口不畅,交叉口疏散能力低
兰桂大道南侧进口道中心偏移,导致出口道两条车道宽度仅约5.8米,北进口直行与东进口左转车辆均会与西进口右转车辆形成交织,同时南出口存在公交停靠站及无灯控人行横道,进一步影响车辆行驶速度。
3.信号控制不精细
高峰时段东西向通行需求差异较大。该交叉口的配时、相位相序设置未考虑双向流量差异,粗放地设置东西双直相位,导致晚高峰期间出现西进口排长队、东进口却空放的现象。
优化思路
1.优化车道功能
将西进口辅道设置为机动车与两三轮车右转通道,通过实线划分车道,再将主路最右侧车道改为直行车道,右转前置,促使车辆提前进入辅道进行右转;并偏移南出口道护栏,增加50厘米行驶空间,使交叉口流向更加统一、顺畅。
2.深挖信控优化空间
因西进口70%交通流通过兰桂大道及下游栖霞路转换,进入周边小区及商圈消散,通过深挖信号配时、调整相位相序、设计双向绿波协调,做到寸土必抢、分秒必争,提高各路段通行效率。
优化措施
1.优化车道功能
(1)主路优化
将西进口主路最右侧车道改为直行车道,采用隔离护栏封闭现有右转区,更改进口道标线。
(2)提前借道右转、明确路权
在西侧上游200米辅道入口处设置两三轮车专用道并设置右转专用车道,一是主道分离直行、右转车辆,二是辅道分离机动车与两三轮车。同时分别在新坝大桥、辅道入口两级设置诱导标志,提醒两三轮车与右转车辆靠右行驶提前进入辅道。
(3)优化出口道,提升疏散效率
原南出口道2条车道宽度分别为3.5米和2.3米,出口不畅。将中央隔离栏向进口道方向偏移50厘米,增大出口道宽度,便于尾车尽快通过路口。
2.信控优化
(1)单点优化
优化前采用对直、对左放行相位,并设置全红相位清空交叉口车辆,晚高峰期间东西双直通行需求差异较大,但绿信比保持一致,导致西进口排长队,东进口却存在空放现象。
优化后根据交叉口实际通行需求调整相位相序,采用搭接相位增加西进口绿信比;并适当压缩东进口绿信比,改善空放现象。
(2)协调优化
以汉安大道与兰桂大道交叉口作为关键路口,设计汉安大道与兰桂大道至汉安大道与大千路4个交叉口的双向绿波,根据实际流量流向特征,调整各交叉口相位相序,使车辆在协调路段上连续通过各个交叉口的时间最大化。
优化效果
优化后,消除了右转车与非机动车的影响,主路通行更加顺畅;车辆排队等待次数和延误时间明显减少,优化效果明显。
案例小结
本案例深度挖掘区域与单点交通流特征,充分利用现有道路条件,进行“双箭齐发”(交通组织优化与协调控制优化)的局部微调,以低成本的优化手段极大地改善了单点拥堵现状的同时兼顾城市整体控制策略及区域协调控制,成功为晚高峰期间从内江“西大门”进城的群众打通回家路上最难通过的“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