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开创眉山市发展新局面,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眉山公安交警支队立足公安交管工作职能,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制造强市、开放兴市、品质立市”战略,进一步强化交管工作质效,有针对性实施“引入技术团队、规范管理章程、制定信控策略、精细信号配时、干线协调控制、道路综合治理”六大举措,全面提升了城市道路交通治理水平,创造出良好的道路通行秩序和交通安全环境。
2022年,眉山市拥堵指数为1.46(全省排名第17),较2021年1.55下降5.8%;高峰指数1.60,较2021年的1.7下降6.4%。
备注:数据来源高德智慧交通平台
引进专业技术团队,注入治堵创新力量
为进一步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建设,眉山公安交警支队积极响应部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应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引入社会专业治堵团队广东振业优控,共同组建眉山交通管理优化控制中心(下称“优控中心”),科学精准地全面开展眉山市交通信号优化、拥堵点治理、交通组织优化、安全隐患排查等综合交通治理工作,以提高城市路网通行效率,提升市民交通出行体验。
2022年,优控中心共计完成路口调研2925次,优化路口566次,方案评估273次(含图纸审核、交通设施建设方案审核、道路工程建设技术指导等),建成12条“绿波带”,里程超过30公里,跨部门协作沟通541次。优控中心不仅是城市缓堵保畅工作中的核心机构和载体,还成为了连接交通治理相关单位的沟通纽带。


建章立制规范流程,提升专业管理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推动交管工作高质量发展,眉山公安交警支队对标借鉴多个先进城市的交通管理工作经验,结合眉山市交通勤务需要,建立起“支队+优控中心”两级管控模式,构建出“感知-研判-优化-评估”闭环工作机制,应用“运营”的理念制定优控中心的配时优化、规范验收等各项业务流程,推动各岗位人员日常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


科学制定信控策略,全市缓堵“一盘棋”
优控中心充分利用各类交通监测系统数据和互联网出行数据,综合分析眉山市道路条件、交通流特征和变化趋势,秉承“安全、有序、高效、绿色”的原则,从“点、线、面”等多维度应用场景着手,研究出台了《眉山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策略》,为深入推进全市信号控制精细化筑牢根基。
该策略主要围绕商业集中区、区域联接道路、快速路出入口、重要桥梁隧道、主干路关键路口等易拥堵重点区域,合理确定不同时期、不同时段信号控制原则和目标。


精细路口信号配时,“小改动”撬动“大改善”
2022年,优控中心利用智能交通视频、互联网路况信息,全面开展全市信号灯运行情况排查行动,并先后开展了多次专项巡查工作,包括行人过街时间、灯控路口多时段设计、路口流向冲突、机动车二次排队情况、路口异常拥堵、节假日配时设计等,通过开展以上工作,及时发现并迅速处置相关不合理问题。
全年优化路口566次,运行多时段配时方案的灯控路口占比从不足10%提升至30%;节假日实行配时优化的路口占比从不足1%提高到10%;舆情量呈逐月下降趋势,2022年12月舆情量仅6起,同比下降130%。




主次干道绿波控制,提速保畅一路绿灯
为切实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路段停车次数,提升市民出行体验,眉山公安交警支队与优控中心在充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路口间距、行车速度、下游排队等因素,在保障相交支路和行人基本通行时间的前提下,对城市主干道及重点路段实施绿波协调控制,实现车辆少停车甚至不停车的出行目标。
目前,眉山市设计有12条“绿波带”,里程超过30公里,涉及62个路口。其中,眉州大道合计13个路口,停车次数由14次减少至2次,行程时间缩短9分钟;太和大道合计9个路口,停车次数由9次减少至1次,行程时间缩短5分钟。

综合治堵多管齐下,深入推进缓堵保畅
去年,在眉山公安交警支队的组织下,优控中心开展了苏辙小学周边综合缓堵、G245国道拥堵方案制定、城区货车绕行路线设计等多项工作。
针对苏辙小学周边交通拥堵严重的情况,通过积极协调多部门、开设定制公交、增设临时停车等候区、精细化交通组织、加强交通安全教育等措施,有效缓解了道路拥堵及周边路网的交通压力。针对G245国道拥堵进行深度研判分析,并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渠化、配时优化、路段建设建议等方案;针对城区货车绕行路线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绕行路段交通安全隐患治理措施,以上两项工作均已形成可实施的技术方案,正在逐步落实推进。




目前,眉山市城区部分路口仍存在轮放粗放、等待时间过长、夜间精细程度不足等问题。后续,优控中心将在眉山公安交警支队的指导下,继续深入开展信号配时精细化水平提升行动,秉承“少停少等、分秒必抢、寸土必争”的理念,力争实现运行多时段配时方案的路口占比达到100%;继续推进主干道绿波提速工程,计划新建主次干道绿波11条,总公里数超60公里,基本实现主城区绿波网全覆盖。
此外,增强跨部门协作能力,加强信息交流和互联互助,形成治堵工作合力,共同推进缓堵保畅工作,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交通出行环境,促进城市交通品质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