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盘点丨汕头:向路口要效益,为城市加速度

优控黑板报

近年来,汕头城区交通建设迎来快速发展期,黄河快速路、泰山快速路、海湾隧道、长平路、金砂路改造提升等项目建成通车,海滨路东沿伸、潮汕大桥、粤东城际铁路等项目开工建设,使汕头城区道路交通得到质的飞跃。

为进一步提升汕头主城区通行效率,营造安全有序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汕头公安交警部门积极响应群众畅通出行的诉求,组织信号配时调优工作组,盘活城区内部道路资源,按照 “一点一策”原则,逐步推进全市信号配时智能化、精细化、科学化、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实现治堵精细化、保畅最大化,提升群众的出行体验感及满意度。

2022年,汕头市在汽车保有量增加近4万辆及城区道路大部分在施工的情况下,拥堵指数不升反降。全市全年平均高峰时段拥堵指数下降7.76%,平均行车速度从19.1km/h提高到22.03km/h,提升约15.33%,治堵成效显著。(数据来源高德智慧交通平台)

高峰拥堵指数

下面,一起来看看汕头交警支队与信号配时调优工作组2022年都开展了哪些交通治理工作。

智能化提升

2020年以来,为全面提升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汕头公安交警积极引进专业治堵技术团队广东振业优控,共同组建信号配时调优工作组,通过坚持向科技要警力,持续推进信号灯管理体制调整,加快信号控制管理平台建设,强化信号灯智能控制应用。

同时,信号配时调优工作组依托指挥中心视频监控平台、信号远程调控平台、高德智慧交通平台等,对城区路口进行全面信号优化。截止2022年12月,全市重点区域、路段及路口的信号灯基本实现联网智能调控,极大保障了信号调优的时效性、主动性和可操作性。

指挥中心值班日常巡查

精细化配时

汕头交警支队与信号配时调优工作组立足汕头市本地交通规律特点,对城区路口开展全方位的数据调研分析,建立台账数据,实现路口信息化管理,并对路口进行分类、多时段管理,平均每个路口设置方案6套,重点路口设置方案15套。包括设置工作日、周末及节假日预案、寒暑假、上下学时段方案、早平晚低时段方案、高峰设置多套方案等。

路口方案时段划分示意图

科学化调优

针对商圈、学校、医院周围、因施工围蔽等易拥堵节点路口,合理确定不同时期、不同时段信号控制原则和目标,均衡疏解路口交通压力,在确保重要节点路口不回溢的情况下,通过大周期进行消化,提早结束高峰时段。

另外,根据路口实际运行特征,进行相序相位调整,如设置搭接相位、二次放行相位、行人相位迟启动、行人二次过街、放行相序调整(消除尾车冲突)、增加小相位、商圈路口设置全行人相位等多种手段,综合解决重点难点路口拥堵问题。

同时,开展交通组织“微改造”,通过低成本解决路口拥堵问题,本着“能小改则不大改”的原则,尽最大可能在不改变驾驶人习惯的前提下,满足通行需求;秉持“时间不够空间补、空间不足时间补”的理念,时空互补,最大程度提高饱和路口通行效率;通过车流量流向饱和度计算验证,对进出口车道数进行展宽优化调整;并形成视频监控巡查值班制,对支队直接管辖的信号灯控路口进行持续优化。

信号配时调优工作组内部方案讨论
路口调研

标准化建立

通过编制交通信号控制关键工作流程,严格杜绝信号灯方案调优失误。通过执行《信号配时优化工作流程》、《值班工作流程》、《交通信号巡查工作流程》、《路口基础信息台帐新增流程》、《舆情管理工作流程》、《信号机方案下发操作指南》等工作流程,严格规范各项交通信号配时优化工作。

部分工作流程图

“绿波带”提速

随着城市快速路陆续完工,信号配时调优工作组在路口完成配时调优基础上,为提升市民的出行效率与出行体验,对主城区中山路等15条主干道不同路段实施“绿波带”协调联动控制,形成了“八横七纵”绿波网

“绿波带”设置结合本地道路交通特征等情况,对速度、时间段、周期等进行综合考虑,兼顾速度与安全。
截止目前,汕头市城区在线平峰“绿波带”协调道路21段,全长47.3公里,涉及108个路口(占管辖路口总数的43%),整体通行效率较实施前提高约35%至53%,“绿波带”协调道路均速40km/h至45km/h,大部分道路可以实现双向不停车。

“八横”“绿波带”路段分别为中山路、金砂路、海滨路、长平路、珠池路、河浦大道、外马路、南滨路;“七纵”“绿波带”路段分别为潮汕路、汕汾路、东厦路、汕樟路、天山路、嵩山路、华山路。

城区“绿波带”分布图

接下来,汕头公安交警部门将继续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平安出行和畅通出行为愿景,组织信号配时调优工作组,深入推进全市缓堵治堵工作。

一是结合汕头城区已有监控点位及观察需求,继续补充汕头城区主干道等重点区域监控盲区。二是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秩序管理,减少交通违法行为,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三是深入推进“绿波带”建设,提高城市路网交通运行效率,最大限度利用交通资源。四是在停车位、机非隔离、非机动车管理、新型交通组织模式及设施应用等方面进行探索尝试,寻求各交通参与者平衡点,营造安全、有序、和谐、畅通的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