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期 广州丨“右进右出”+斑马线后移,巧解人车冲突见成效

优控黑板报

专家导读

点评专家姚健威

点评专家:姚健威

案例来源:广州项目

关键词:右进右出、斑马线后移、行人过街、主干路与支路相交

“右进右出”控制能减少交叉口冲突点,有效提高主路通行效率,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若支路斑马线离主路过近,容易出现主路进支路视线不良且车速较快,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同时斑马线离主路过近,容易出现主路进支路的右转车辆占用主路车道排队通行的情况,对主路通行造成一定影响,而斑马线后移配合灯控能有效缓解以上问题。

什么是“右进右出”?

“右进右出”,即车辆只能通过右转驶入或驶出路段。采取“右进右出”的交叉口,通常位于交通流量偏大的主干道或快速路与支路交叉口处,这种交通组织方式可以减少交叉口冲突点,提高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及安全性。

图1 常见的右进右出交叉口形状
图1 常见的右进右出交叉口形状

为什么要针对“右进右出”交叉口实施斑马线后移?

1.车辆转弯时,由于内前轮转弯半径与内后轮转弯半径不同,存在内轮差,大型车辆转弯产生的内轮差尤其明显,但行人与非机动车往往会忽略该问题,容易把自己暴露在内轮差范围内,加之内轮差范围为机动车驾驶盲区,故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图2 内轮差(图中红色区域)
图2 内轮差(图中红色区域)

2.处于常规“右进右出”交叉口边缘的斑马线,过街距离最长,行人处于交叉口时间长,过街安全性低;在灯控情况下,为保证满足行人过街时间,会出现机动车等待时间较长,车辆排队对主路通行造成影响的情况。

3.斑马线无灯控的右进右出交叉口会出现行人无序过街,进而阻断右转车流的现象。

图3 右进右出交叉口交通流流向及形成的冲突点
图3 右进右出交叉口交通流流向及形成的冲突点

若实施斑马线后移,即将人行横道位置由交叉口后移至远离主干道的位置,可同时避免上述三个问题的发生,且由于该类型交叉口的机动车流线变得顺直,可避免因内轮差引起的交通事故。该措施能有效提高通行安全、秩序及效率。

“右进右出”+斑马线后移在广州中心城区的实践

近年来,随着城区道路网的建设与优化,广州开始大力推广“右进右出”+斑马线后移的组合控制方式。

这种控制方式的信控交叉口覆盖广州中心城区多个重要地段,实施后路段的交通运行秩序均有好转。

以下为“右进右出”+斑马线后移组合控制方式在广州多个交叉口应用的情况。

一、东风东路-梅东路交叉口

  • 交叉口概况

东风东路-梅东路交叉口位于越秀区东部,附近有东峻广场、锦城花园、商业和住宅区。交叉口东、西两侧均有公交车站,存在一定的过街需求。

梅东路连接中山一路和东风东路,结合中山一立交的整体结构分析可知,部分车辆为避免等候信号灯,由中山一路转入梅东路,再转入东风东路,通过中山一立交四层直接前往黄埔大道,使得梅东路承受着较大的交通压力。

图4 东风东路-梅东路交叉口位置图
图4 东风东路-梅东路交叉口位置图
图5 部分机动车前往黄埔大道方向的通行路线
图5 部分机动车前往黄埔大道方向的通行路线
  • 存在问题

1.人行横道位置与主路距离近,人行横道长度偏长(32米),且无信号灯控制,人与车辆冲突较为严重;

2.路口位于内环路桥底,内环路桥墩位于梅东路道路中间,全路段视野较差;且南侧有1处供夜班公交使用的公交总站,夜间时段有公交车通过此交叉口右转前往东风东路,公交车内轮差较大,行人及非机动车过街安全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图6 东风东路-梅东路交叉口优化前情况图
图6 东风东路-梅东路交叉口优化前情况图
  • 优化方案

为缩短交叉口行人过街长度、提高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安全性,规范交叉口交通秩序,将交叉口原有斑马线后移至交叉口南侧约20米处,斑马线长度从32米压缩为18米;同时增设非机动车过街通道,封闭原过街通道,增设护栏,添加行人过街信号控制岗并采取低周期运行方式。

  • 优化效果

方案实施后,交叉口通行秩序明显好转,消除了因内轮差引发事故的风险;另外通过采取信号灯控制及两相位(机动车与行人轮放)、低周期运行的方式,在保障行人、非机动车在安全时间内过街的同时,还减少了机动车等待时间,增加车辆排队空间,确保主路运行顺畅。

图7 东风东路-梅东路交叉口改造情况图
图7 东风东路-梅东路交叉口改造情况图

二、中山大道-枫叶路交叉口

  • 交叉口概况

中山大道-枫叶路交叉口位于天河区棠下街道,路段周边有历德雅舍、加拿大花园、珠江俊园等大型村社。

枫叶路作为连接华景新城和中山大道的重要通道之一,分流了部分由华景路进出中山大道的车流;中山大道附近有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2所高校,且邻近BRT学院站,进出交叉口的机动车和行人流量偏大。

图8 中山大道-枫叶路交叉口位置图
图8 中山大道-枫叶路交叉口位置图
  • 存在问题

1.机动车、行人无序穿插,交叉口通行安全性低,东往北右转车辆经常需要排队等候,直接降低中山大道西行方向车辆通行效率。

2.沿线分布大量商铺,有货车通行需求,且有3条公交线路单向通过枫叶路右转进入中山大道,而行人过街刚好位于右转位置,因内轮差引发的事故风险较高。

3.路口运行两相位,机动车相位运行50秒,行人过街相位运行25秒(行人过街最大长度25米),但行人过街绿灯结束后,仍然有行人未完全离开人行横道,机动车通行受阻严重,经常引发中山大道东往西方向出现严重拥堵,主路秩序混乱。

图9 中山大道-枫叶路交叉口调整前运行情况
图9 中山大道-枫叶路交叉口调整前运行情况
图10 优化前后交叉口斑马线位置对比
图10 优化前后交叉口斑马线位置对比
  • 优化方案

结合交叉口实际情况,考虑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安全性、主路通行效率,实施交叉口改造,将人行横道及信号灯向北迁移约30米,在原人行横道位置增设护栏,禁止行人直接横穿交叉口。

同时,针对交叉口拥堵情况及实际行人过街情况,调整运行周期及相位配时,机动车相位运行55秒,行人相位运行25秒(调整后行人过街距离15米),给予行人充足的疏散时间。

图11 中山大道-枫叶路交叉口调整后行人过街情况图
图11 中山大道-枫叶路交叉口调整后行人过街情况图
  • 优化效果

方案实施后,东往北右转排队空间增加30米,可允许5-6辆小轿车在行人过街期间排队等候,减轻了中山大道西行方向的排队压力,主干道通行受阻情况亦得到缓解,进一步提高通行效率。

另外,交叉口内人车通行情况也明显好转;在保障机动车通行时间的同时,确保行人过街等待时间在合理范围内。

图12 中山大道-枫叶路交叉口调整后运行情况
图12 中山大道-枫叶路交叉口调整后运行情况

三、东风中路-连新路交叉口

  • 交叉口概况

东风中路-连新路交叉口位于越秀区西部,为T字交叉口,交叉口周边主要有广东省政府、中山纪念堂、广州市政府等单位,西侧设有地铁出入口。

东风中路双向8车道,为广州市重要的东西走向主干道,日常交通流量大;连新路连接应元路与中山五路,横跨东风路,为双向4车道的南北走向城市次干道。

图13 东风中路-连新路交叉口位置图
图13 东风中路-连新路交叉口位置图
  • 存在问题

1.交叉口有2条公交线路沿东往北方向右转,公交车右转产生的内轮差较大,右转时交叉口行人过街的安全风险较高。

2.行人无序过街,和右转机动车存在冲突。

3.交叉口机动车需多次停车礼让行人,降低车辆通行效率。

根据流量统计,晚高峰时段,连新路右转至东风中路机动车流量为336pcu/h。按照规范,高峰期路段双向3车道及以上机动车流量达750pcu/h,即换算成2车道车流量约500pcu/h、行人高峰小时流量为500人次/时,达到建设行人过街信号灯及对应机动车信号灯的条件。

图14 东风中路-连新路交叉口改造前情况图
图14 东风中路-连新路交叉口改造前情况图
  • 优化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为提高行人过街安全性,规范交叉口交通秩序,减少右转停车对东风路主路的影响,将交叉口人行横道线北移30米,同时,设置行人过街信号灯及配套机动车灯,规范路面功能,消除人车冲突。

图15 东风中路-连新路交叉口改造情况图
图15 东风中路-连新路交叉口改造情况图
  • 优化效果

人行横道线北移后,交叉口处机动车流线顺直,不再存在内轮差,行人过街安全性提升;车辆等候行人过街后可进入连新路内排队,配合低周期运行,缩短车辆等待时间,基本确保东风中路主路车流不受影响。行人过街在信号控制下有序进行,随意横穿马路的情况明显减少。

图16 东风中路-连新路交叉口改造后效果图
图16 东风中路-连新路交叉口改造后效果图

案例小结

案例中“右进右出”交叉口斑马线后移的交通组织形式,通过后移人行横道、增设非机动车道、配置交通信号灯等手段,消除因机动车转弯产生内轮差带来的安全隐患,规范交叉口运行秩序,提高各方向道路通行效率,有效保障交叉口的通行安全,但该方法并不是所有交叉口都能适用。

“右进右出”交叉口斑马线后移的交通组织形式主要适用在大流量的主干道、快速路与支路交界、行人与非机动车流量偏大的“右进右出”交叉口,以及行人无序过街对机动车造成干扰的交叉口等。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交通组织形式实施后会增加行人、非机动车通行距离,主路非机动车过街偏移至支路,过街流线不流畅,可能会出现部分非机动车贪图方便,直接通过机动车道过街的问题,在实施时需结合交叉口实际情况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