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在机动化日益增强的交通环境中,更需要通过完善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组织的优化与设计、交通设施的设置等工作,加强对学生出行的保护。
近日,防城港公安交警联合振业优控防城港辅助决策中心深入到5个片区共11所中小学周边开展校园安全风险专项检查,重点针对校园周边交通安全隐患进行动态排查,并着手改善,确保学校周边道路标志标线规范化与标准化,以提高学校周边区域的安全性,有效保障学生出行。
安全隐患排查及分析
排查过程中,防城港公安交警与振业优控防城港辅助决策中心发现校园周边道路普遍存在标志标线不规范、交通秩序混乱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车辆进出困难
校园周边多数存在成熟住宅区、市场等居民活动场所,日常人车流量大,周边道路承担着居民购物、通勤、接送小孩等复杂的交通需求。部分学校周边道路为新建道路或狭窄道路,存在标志标线不齐全、行人过街设施不完善导致出现安全隐患的现象。
如豪丫小学门前的缪屋路为新建道路,与正在建设中道路相交,施工车辆频繁进出相关路段,但未在路段树立施工警示牌;另外,路段未规定车辆限制速度,且斑马线前缺少人行横道预告标志。又如港口区第三小学门前道路狭窄弯折、车辆进出困难,道路等级较低导致通行能力较低。
2.学校周边停车供需矛盾突出,上下学高峰时段停车混乱
校园周边停车设施严重不足,一是临时停车泊位严重不足,上下学期间,接送私家车滞留在校门口,导致停车秩序混乱;二是门前辅道存在路内停车位,社会车辆长时间停放,占用道路资源,影响学生上下学。
3.公共交通可达性差,汽车出行比重较高
学生跨区择校就读情况较多,公共交通吸引力相对不足,因此学生上下学以两轮车和汽车接送为主要交通方式,汽车出行比重的增高,校园周边道路的交通流压力也随之增加。
4.交通设施老旧,交通违法现象频繁
一是部分校园门前道路硬性条件不佳,交通管理和安全设施不完备,附近人行横道标志不明显或缺失,且标线模糊;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交织,人车冲突明显。二是家长、学生安全意识淡薄,乱穿道路现象较为普遍。三是学校周边车辆违法掉头现象较多,混乱的交通秩序形成交通拥堵瓶颈,交通安全得不到保障。
安全隐患改善策略
根据道路现状条件的综合分析与研判,并结合国标规范从多层次多角度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改善学校区域交通环境,确保周边道路具备空间连续性、交通组织有序性、交通设施合理性、通行体验友好化。
1.从校园周边路段交通组织优化入手
(1)根据学校校门前道路狭窄曲折特性以及接送车辆不按规定行车情况,考虑上下学高峰期间实施单向行驶构成交通微循环,以减少交通干扰冲突,保障交通安全。
(2)根据《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CJJ152-2010》4.2条文规定平面交叉口可采用机动车左、直、右转专用车道、非机动车右转专用道、交通标志标线、交通分隔与导流设施等方法和设施来提高通行能力。学校附近路口应加强渠化设计,完善标志标线,保证交叉口交通流通道的明确性,分散车流相交的冲突点,提高路口通行效率。
(3)完善行人过街设施,将人车分离管理,确保斑马线清晰可见,并根据《GB 51038-2015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12.9.5条文规定“无信号控制的路段设置人行横道时,应在人行横道线前配合设置停止和人行横道预告标识,并配合设置人行横道标志,也可增设注意行人标志”,增加相应的人行横道标志,地面铺设菱形标志或礼让行人。
2.从静态交通方面考虑
(1)根据《GB 51038-2015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13.10条文规定“学校门口,易发生临时停车造成堵塞的交叉口,可设置网状线”。校门口施划黄色网状线,任何车辆任何时段禁止停车并形成学校出入口缓冲区,保障师生出入安全和顺畅,起到人流消散的缓冲作用。
(2)校门口上下游路段按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车型设置临时等待区域,一定程度上缓解接送车辆随意停车乱象。
(3)学校出入口考虑设置护学通道,引导学生安全、有序步行通过。
3.加强学校周边路段的综合治理
(1)铲除校门口辅道的路内停车位,减少周边小区私家车长时间停车占用道路资源对学生上下学的影响。
(2)根据学校区域内的速度控制规定限速值不应高于30km/h的导则,增加相应的限速牌,降低行车速度,减轻车辆车速过快对过往路人产生的安全威胁。
(3)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科技水平,增加相应的违法抓拍设备。
(4)在上下学高峰期间,考虑出警维持交通秩序。
延伸与思考
通过对防城港校园安全风险专项检查工作的总结,防城港辅助决策中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了几点思考:
1.从宏观角度考虑
(1)根据学校周边道路运输需求,完善主次干路、支路级配和结构合理的城市道路路网,打通各类断头路,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将学校拥堵瓶颈分散转移,提高通行效率。
(2)完善公交系统,提高公交的客运分担率。一是提高线网密度和公交站点覆盖率,增加学校线路和站点,保证学校周边道路公交的可达性;二是制定公交优先策略,提升公交吸引力和竞争力,鼓励学生采用公交作为上下学的主要交通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现状。
2.从微观角度考虑
(1)校外周边道路应提高慢行交通的优先级,采取硬隔离设施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离,同时需保证非机动车道宽度及连续性,保障非机动车安全;完善过街设施,人行横道长度大于16m时,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保障行人过街安全。
(2)校门口道路宜设置护学通道,引导学生快速有序通过学校出入口到达家长等待区,利于上下学期间人流有序消散。
(3)校内建设地下停车场或规划一定区域建设教职工专用停车位,解决教职工停车问题。
另外,上下班与上下学高峰重叠是学校周边道路拥堵的症结所在,考虑学生错峰上下学是缓解这一症结的有效措施。